WO Rik & Mon's
Nature.Guide

Swainson's Lorikeet

Trichoglossus moluccanus
Parrots (Psittacidae)


(all credits and rights of the Wikipedia source apply)

彩虹吸蜜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moluccanus)是舊世界鸚鵡科吸蜜鸚鵡屬下的一種鳥類。這種鳥類分佈於澳洲東部及塔斯馬尼亞,並被引入至西澳洲;主要以花蜜、花粉為食。當前有兩個亞種,是澳洲體型最大的吸蜜鸚鵡。

該物種長期被視為是新幾內亞彩虹吸蜜鸚鵡的亞種之一,後根據分子證據及羽色被獨立成種,代表了澳洲東部的吸蜜鸚鵡。這種鸚鵡有別於其他同類的羽色,在於其胸部為幾乎不帶條紋的鮮橘黃色,腹部則為深紫藍色。而其他特徵則有藍色頭部,橘紅色的鳥喙、灰褐色腿部等。其繁殖季集中於八月至隔年一月之間,採一夫一妻制,每窩平均產兩枚卵,24天左右孵化,7週後幼鳥可離巢。

整體而言,彩虹吸蜜鸚鵡在澳洲連年為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其數量即使可能有下滑但仍被認為無虞。雖然其野生族群遭受不明原因的疾病、棲地遭破壞的威脅,以及常被做為寵物飼養而被捕捉的問題,但其分佈範圍廣大,因而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無危物種,且亦有被《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所保護。

命名與分類

彩虹吸蜜鸚鵡是最早被描繪的澳洲鸚鵡,其圖畫可追溯至1774年。這種鳥類由德國動物學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於1788年描述,他當時引用了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德·布丰所著之《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之資料描述了彩虹吸蜜鸚鵡。其種小名moluccanus指的是印尼摩鹿加群島,當時布丰誤以為這個物種來自於該群島,而被格梅林命名時沿用。:258該錯誤後由澳洲鳥類學家格雷戈里·馬修斯於1916年時將其模式產地重新指定於澳洲雪梨植物学湾,而得到修正。

該物種與瑞典生物學家卡尔·林奈較早命名的新幾內亞彩虹吸蜜鸚鵡有著較為複雜的分類關係:因極度相似的外觀而被認為是後者的亞種之一,且在分子證據上也相當親近,是在僅約80萬年的時間內快速演化為多個物種的「T. haematodus複合體」成員之一。且本物種亦與同屬(如鳞胸鹦鹉红领鹦鹉)或不同屬(如红耳绿鹦鹉)的物種有著數量不等的雜交報告。自1997年起,該複合體就被提議拆分為五個物種。最遲至2019年,複合體就被正式拆分為數個物種,而T. moluccanus則代表了該複合體分佈於東部澳洲的族群,並保有了「彩虹吸蜜鸚鵡」的中文名。:344

其屬名Trichoglossus來自古希臘語的θριξτριχος(羅馬化:thrixtrikhos,指「毛髮」)及γλωσσα(羅馬化:glōssa,指「舌頭」)組合而成。:389

該物種除了其指名亞種之外,尚有英國鳥類學家赫伯特·克里斯托弗·罗宾逊於1900年所命名的T. m. septentrionalis亞種。其亞種名septentrionalis源自同名拉丁語的,指「北方」。:354該亞種的有效性曾被質疑過,但現仍視為是有效亞種。:344

分佈範圍

彩虹吸蜜鸚鵡分佈於托雷斯海峽群島大部分的島嶼上及澳洲東部地區,範圍從約東經140度起的卡奔塔利亞灣沿岸地區,經約克角半島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一路向南,至南部的袋鼠島、艾爾半島及塔斯馬尼亞;亦已引入至西部的伯斯一帶。其中T. m. septentrionalis亞種分佈於昆士蘭州東北部以北的地區;而指名亞種則占據了該州以南的其餘部分。

形態特徵

彩虹吸蜜鸚鵡體長介於27—30公分,體重70—146公克,翼展平均46公分,野外壽命可超過20年。其指名亞種頭部均密布紫藍色條紋,胸部為黃橘色,腹部為深紫藍色。T. m. septentrionalis亞種的頭部條紋顯得更亮,紫藍色也更鮮明,但尾巴較短。喙呈橘紅色,尖端略帶黃色;虹膜紅色;眼圈深灰;腿腳深灰褐色。

雄雌外觀相當類似,但有時雌鳥的體色會較為黯淡一些;而幼鳥也除了有顏色較深的鳥喙之外幾乎無異;羽色也不會因季節或性別而改變。與新幾內亞彩虹吸蜜鸚鵡相比時,則幾乎無或僅有極少量的深色橫紋。

行為

彩虹吸蜜鸚鵡為日行性,清晨時其可達上千隻的棲息個體會以數十隻為單位脫離後成群覓食。其飛行快速、筆直。其聲音相當吵雜多樣,1979年的研究顯示這個物種有至少26種不同的叫聲,在爭鬥、聯絡、社交中起作用。

這種鳥類主要為植食性,以當地的樹木和灌木的花蜜和花粉為食。這些鳥類會逐開花的地區而游牧,特別易在澳洲南部出現這種行為。:344除了花蜜、花粉,這個物種亦有食用嫩葉、漿果、種子、昆蟲(甲蟲、黃蜂、薊馬、螞蟻與象鼻蟲)以及這些昆蟲的幼蟲之紀錄。

彩虹吸蜜鸚鵡的繁殖季主要位於八月至隔年一月之間,但除三月之外,彩虹吸蜜鸚鵡在其他月份都皆有繁殖紀錄,採終身一夫一妻制,每年至多可養育三窩。:344牠們對巢穴地點具有相當程度的適應性,自既有的樹洞、岩縫、岩穴或自行在棕梠樹莖上挖掘巢穴皆可;最常見於使用桉樹的樹洞築巢。其巢材為啃食腐木後的木屑,鋪於巢底。每窩通常產下兩枚白色而略帶光澤的卵,卵近圓形,部分卵端略尖,表面細緻平滑。卵孵化約需24天,主要由雌鳥孵卵,而雄鳥負責餵食,孵化而出的雛鳥在孵化後約七週後可離巢。不過雙親仍會在離巢後照養兩至三週後才使其完全獨立。

威脅與疾病

彩虹吸蜜鸚鵡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其原生棲息地的開發所導致的不可持续性,雖然本物種因可做為寵物飼養而被廣泛貿易(1981—2005年間即有逾10萬隻被貿易),但2024年的研究顯示近期貿易情形較不普遍。

至少自2012年開始,一種名為吸蜜鸚鵡癱瘓症候群(Lorikeet paralysis syndrome、LPS)就已影響新南威爾士州東北部及昆士蘭州南部當地彩虹吸蜜鸚鵡族群的一種季節性疾病。這個病症好發於12月至隔年二月之間,其發生原因不明,但推測很可能是因當地的環境毒素(自然或人工的)導致。目前幾乎僅發生在彩虹吸蜜鸚鵡及少量的鳞胸鹦鹉身上;導致得病的鳥類無法飛行、眨眼或吞嚥,病重的鸚鵡最終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死亡。而該物種亦是鹦鹉喙羽症的帶原者,也對其他鸚鵡構成潛在的疾病風險。

數量與保育狀態

彩虹吸蜜鸚鵡是當地相當常見的鳥類,在2024年由當地民眾回報的調查顯示:在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西澳大利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彩虹吸蜜鸚鵡是最常被觀察到的鳥類。:303雖然被認為其族群正在減少,但因其分佈範圍廣大,加上其下降速率並不達易危閾值,因而被認定為無危物種。而《2020年澳洲鳥類行動計畫》(Action Plan for Australian Birds 2020)中也同樣支持了該無危的看法。但該物種仍受到《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雖然彩虹吸蜜鸚鵡的原有族群可能正在減少,但另一方面卻在其他區域成為了入侵種。這種鸚鵡原本僅分佈於澳洲本土東側,但西澳洲於1960年代時引入了該物種,而1968年時數十隻逃逸個體開始形成穩定族群,此後遭當地政府視作是有害生物;其主因是該物種強烈的攻擊性——牠們曾被觀察到將林肯港環頸鸚鵡的雛鳥從巢洞中拖出並丟到地面,然後自己占據該巢洞。而矿吸蜜鸟属鳥類、红垂蜜鸟、灰颊垂蜜鸟、吮蜜鳥黄翅澳蜜鸟、鳞胸鹦鹉等物種皆有被其驅趕的紀錄。約2000年起,塔斯馬尼亞也開始有了其族群(可能是自然擴散或逃逸個體),並與在地的红耳绿鹦鹉雜交產生後代;且也造成當地的堅果產業受脅,及另一種數量已為極危狀態的快速鸚鵡競爭樹洞而數量減少。

除了澳洲本土之外,彩虹吸蜜鸚鵡亦於紐西蘭視為有害生物,源自於有人於1990年代時在奧克蘭違法放生的個體。至1999年時,該物種在紐西蘭當地形成了150—200隻的族群,並促使其環境保護部於2000年起開始消滅這些野化個體。

與人類的關係

農業、生態損害

彩虹吸蜜鸚鵡是澳洲農業的主要有害生物之一,其族群會破壞櫻桃、蘋果、梨、核果、葡萄、蔬菜、高粱、花卉和觀賞植物等田間作物,並用排泄物弄髒戶外區域和車輛。其族群會積極護食和繁殖資源,與本地鳥類騷擾、競爭。

寵物飼養

彩虹吸蜜鸚鵡做為寵物飼養時,常與活潑、好動、熱情、有趣為其相關關鍵詞,對牠們來說玩樂時間與在籠外的自由時間相當重要。但因其較為特殊的飲食,並不被建議做為飼養新手的第一隻鸚鵡;且這個物種常有激烈的排他性,因此多數情況下也不建議與其他鳥類混養。

雖然彩虹吸蜜鸚鵡花蜜和花粉為食,但牠們仍可以種子或人造的混合物為圈養環境下的主食;但最好仍以水果或特調的花蜜為食物。但須注意因為這種飲食導致其排泄物非常稀薄,因此經常被噴灑到籠外而需要經常性的清理;且液態食物更容易出現腐敗的問題。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彩虹吸蜜鸚鵡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彩虹吸蜜鸚鵡

Where?

Family(4)


Continu searching
Size Shape Colour Legs Beak Neck Tail Social Food Food Food Nest
Size  15-40 cm    Shape  Parrot      Colour Legs  Common      Beak  Hooked      Neck  Short       Tail  Normal Social  Group/Flock Food  Nectar      Food  Fruit       Food  Plants      Nest  Woven open
15-40 cm Parrot Common Hooked Short Normal Group/Flock Nectar Fruit Plants Woven open
0 LookAlikes (LA):
Swainson's Lorikeet
Lori van de Blauwe Bergen
Loriquet arc-en-ciel
Lorichetto di Swainson
Lori arcoiris
Lóris-molucano



Set ecozone (biogeographic region)
select a region
© Copyright Nature.Guide The Netherlands 2025 by RikenMon unless otherwise noted.